半预留机收行种植对杂交中稻-再生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

2024-07-16

机收头季稻会碾压稻桩,常规收机的碾压率约为33.00%,而面积较小的稻田碾压率可高达40.00~50.00%,导致再生季减产、稻米加工品质变差,这是机收再生稻发展的瓶颈问题。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孙永健团队,2024年在四川农业与农机杂志上发表论文,优化了再生稻机插半预留机收行蓄留再生稻技术。

再生稻均用久保田 2ZS-4 SPW-48C4 行手扶插秧机,机插秧苗 4.0 叶龄,设置了 4 种再生稻机插与机收配套模式(图 1):常规机插不预留机收行蓄留再生稻( 1-A),按 30cm×20 cm 规格 4 行机插,记为M(对照);增密机插不预留机收行蓄留再生稻(图 1 1-B),按 30cm×18 cm 规格 4行机插,记为 M2; 增密机插预留机收行蓄留再生稻(图 1-C),采用预留 2 60 cm 割机碾压行、头季稻机插3行预留1行的方式,按30cm×18 cm 规格机插,记为 M3;增密机插半预留机收行蓄留再生稻(图1-D),采用预留160 cm收割机碾压行、头季稻机插 7 行(先插 4 +再机插 3 行预留 1 )的方式,按30cm×18 cm 规格栽插,记为M4。头季机收不预留机收行的处理按照常规碾压 2 行(图 1-A 和图 1-B)机收,预留机收行的处理按照试验设计(图 1-C)的预留行机收,半预留机收行的处理按照试验设计(图 1-D)的预留行碾压 1 行机收。均用久保田4LZ-2.5PRO688Q)全喂入履带收割机进行机收(履带宽450 mm、轨距1 150mm),各处理机收面积9.6×10.0=96.00 m2,再生稻留桩高度为28~32 cm

图片1.jpg

从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(表1)来看,产量以M3处理最高,M4处理次之,M3 M4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 M1 M2 处理。相对于M3处理,M1M2M4处理分别减产24.85%22.02% 4.07%,其中,M1M2减产显著。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,M3处理有效穗、总颖花数不同程度高于其他处理5.75%~16.11% 9.88%~39.36%M3M4处理间每穗粒数、结实率差异不显著,但均显著高于M1M2处理12.59%~20.03%3.24%~5.23%

各处理头季、再生季两季总产量达到了11924.1~12 960.4 kg/hm2,两季产量以M4处理最高,相对于M1M2 M3 处理分别增产8.00%1.69% 4.63%M2M4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高于 M1 M3处理。可见,在杂交中稻-再生稻栽培全程机械化体系中,头季稻增密(30cm×18 cm)机插半预留机收行蓄留再生稻模式,可实现杂交中稻头季稻+再生稻两季总产量的协同提高。

图片2.jpg

文章引用:孙永健,孙园园,邓榆千,.半预留机收行种植对杂交中稻-再生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[J].四川农业与农机,2024,(03):27-30.


阅读18
分享